用青年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優秀青年宣講員是怎樣煉成的
優秀青年宣講員是怎樣煉成的
2024年03月30日 20:59:21 來源: 浙江在線網站 作者: 記者 陸樂 肖淙文
省委黨校“青年博士宣講團”成員胡賽在日常宣講中。
浙江傳媒學院大四學生王月如(右三)以情景劇方式講述李敏烈士的故事。
浙江省新時代青年理論宣講志愿者聯盟秘書長忻皓(左)宣講“騰籠換鳥”的浙江故事。
寧波市“后浪”宣講團先鋒講師馮鈞嶂聚焦寧波舟山港的發展展開宣講。
杭州市余杭區“新時代創客說”理論宣講團成員胡俊超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長興縣煤山鎮十月村文化禮堂古銀杏樹下,由槐坎中心幼兒園黨員教師和青年村官組成的宣講團在進行快板宣講(資料照片)。 拍友 吳拯 攝
浙江在線2月6日訊(記者 陸樂 肖淙文)1個月前,浙江傳媒學院大四學生王月如還在向學長咨詢就業事宜。她自己都想不到,這段經歷很快就會被她寫進宣講稿里。
2月5日,省委常委會會議結束后,一場別開生面的宣講展示緊接著舉行。作為00后宣講員,王月如和其他4位8090宣講員一起,用青年人的話語體系、話語方式,為在座的省領導講述了自己眼中的浙江故事。
正如省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提出,要把8090、00后等新時代理論宣講品牌進一步擦亮。在機關、高校、企業、社會組織和基層一線,80、90、00后宣講員正在成為浙江基層宣講的“主力軍”。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1000多支青年宣講員團隊,總人數超5萬。
隨著一次次的宣講,這支隊伍不斷壯大,在“講好總書記的故事,闡述好總書記的思想,展示好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的生動實踐”中,高質量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把黨的創新理論帶到基層一線、群眾身邊、百姓心里。
5日登臺的5位青年宣講員,正是他們中的代表。優秀的青年宣講員是怎樣煉成的?怎樣讓每一次宣講取得實效?我們從這5位宣講員身上一探究竟。
在宣講中展示
新一代青年的風采
面向省領導進行宣講展示匯報,不僅是省內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也十分罕見。對受邀的青年宣講員來說,這更是頭一遭。
作為一名有著10年理論宣講經驗、宣講場次超過1000場的“老”宣講員,80后的浙江省新時代青年理論宣講志愿者聯盟秘書長忻皓在接到通知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斷詢問“真的嗎?”00后王月如和90后的寧波市“后浪”宣講團先鋒講師馮鈞嶂、杭州市余杭區“新時代創客說”理論宣講團成員胡俊超、省委黨校“青年博士宣講團”成員胡賽的第一反應也差不多。即使開始準備宣講稿,他們還在互相確認:“青年宣講團,現在這么有排面了?”
驚喜過后,壓力隨之而來。雖然宣講主題對于身經百戰的青年宣講員來說并不陌生,可是怎么用更有青年特色的方式展現青年宣講員的風采,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比準備畢業作品難多了!”完成畢業作品不久的王月如,把寫宣講稿稱作“大四生涯的第二道難關”。為了寫出自己對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認識,她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對稿件進行了近30遍的修改。
每位宣講員都是如此。5人中公認寫稿最順利的馮鈞嶂告訴記者,盡管他已經在全省各處開展過上百場宣講,但在準備時仍感到難。如何用小故事講明白“改革開放”這個大主題?起筆之前,他反復思考了很久。準備期間,他多次到自己工作的寧波舟山港集團檔案室查閱歷史資料,先后撰寫的19版宣講稿里,光是案例就超過20個。
盡管做了充分準備,現場青年宣講員們仍難免緊張。入場前,馮鈞嶂不停地抻著早已熨燙平整的衣袖,胡俊超對著自己專門別在衣服上的“神人獸面紋”徽章看了又看,王月如不停地深呼吸,胡賽則一遍遍地模擬著上場后的肢體語言……“就像婚禮前準備上臺時一樣緊張。”忻皓形象地比喻說。
真上了臺,大家反倒放開了。打頭陣的馮鈞嶂,身著綠色工作服,一開場就介紹起自己寧波舟山港碼頭現場控制員的身份,并大方和臺下互動:“去年4月1日,易書記您來寧波調研,所到的梅山港區就是我干活的地方。”一句話,就讓現場的氣氛輕松了起來。
通過互動拉進和聽眾之間的距離,這是馮鈞嶂宣講多年積累的小技巧。為了講清楚“東方大港如何在改革中體現‘硬核力量’”,一個個生動的發展故事不斷拋出。動情時,幾句地道的寧波話脫口而出,全場發出了善意的笑聲。“方言最接地氣,大家都覺得親切。”下場后馮鈞嶂告訴記者。
5位宣講員輪番上陣,宣講內容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指示精神,涵蓋科技創新、共同富裕、改革開放、文明中國、黨的建設,話題雖不同,但表達方式都緊貼實事、緊跟熱點。
王月如在宣講中提到了最近的爆火電視劇《繁花》。“劇中一批風風火火的浙江小老板在商海中闖出了一片天。”出生于江蘇南京的王月如,從浙商在上海闖蕩的故事中得到啟發:共同富裕是干出來的、闖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沒有優勢,就把自己變成最大優勢,主打一個‘逆風翻盤’!”小姑娘馬尾一甩,語氣高揚,自信的神色頗有劇中湖西針織廠“范總”的風采。
忻皓的宣講主題是“浙江如何置頂‘科技創新’”。他的講述充滿了“科技味”。“第一性思維”“逆向定價思維”……每一個概念的背后,都是科技創新帶來的發展空間。例如第一性思維,乍一聽讓人云里霧里,卻被他幾句話解析得直白明了,“就是把事情細分到可以想象的基本元素,然后開始推理,而不是跟風、模仿。”在他的解讀中,不論是馬斯克對創新的投入,還是李書福立志造車,都源自這種思維,“只有深入思考我們到底要什么,才能產生更多總書記所講的‘從0到1’的顛覆性科創成果。”
在精準到位又深入淺出的宣講中,青年宣講員們展示了新一代青年學習新思想、傳播新思想、踐行新思想的時代風采。
帶動更多人感悟新思想的真理力量
優秀的青年宣講員應該是怎樣的?
胡俊超分享了他的“獨門秘籍”:自信地把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講出來。
這個經驗,源自于胡俊超初到良渚遺址工作時的一次講解工作。當時,良渚尚未申遺成功,很多游客對良渚遺址出土的文物將信將疑。
有一天,胡俊超接待了一對來自北京的退休夫婦。兩人細細觀察著展臺中的玉琮,對5000年前的古人能制作出如此繁縟的紋飾半信半疑。胡俊超對此表現得十分篤定,他抬高了講解的音量,用一種激昂的語氣告訴客人:“考古研究早就發現,當時已經有了淺浮雕和細線刻等技法。紋飾的線條比我們指紋還細,體現了良渚工匠高超的雕刻工藝。這個玉琮證明了良渚在5000年前就進入了文明社會!”看著底氣十足的胡俊超,兩位老人被說服了,互相感慨著先人的智慧。
事實上,這些紋飾的雕刻技法,具體是怎樣的?當時胡俊超沒有具體了解。老人如果再深問一句,他可能就要露怯了。“我認為是我的自信打動了游客。這讓我從此得到了一個經驗,唯有自己相信,宣講時才能讓聽眾相信!”在一次次自信又專業的宣講中,胡俊超吸引更多人來到良渚,讓八方游客近距離感受中國的文化基因、文明記憶。
和老一輩相比,當下的年輕人生活成長在一個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通過認真學習黨的理論、熱心傳播黨的聲音、努力宣講黨的政策,朝氣蓬勃、思維活躍的青年宣講員們不僅成了優秀的理論傳播者,更是先人一步的學習者。
身為“00后talker”宣講團的一員,王月如曾經多次在不同場合的宣講中講過“浙東劉胡蘭”李敏烈士的故事。
“如果不是準備宣講,我可能都不會知道李敏烈士。即使宣講中涉及到了,我最初也只是專注于背稿子。”王月如說,隨著一次次的宣講,她發現意義遠不止于背誦一篇宣講稿、講出一個故事。
2023年4月,王月如和同學們到杭州翠苑一區社區宣講。當她像往常一樣,講完李敏烈士的故事準備下臺時,看到臺下一位身著舊軍裝的老人正悄悄抹著眼淚。那一瞬間,王月如感受到了宣講的力量。當她把革命先輩的故事講出來,就會有人受到觸動,感受到真理的偉力。從此,她努力把自己帶入到李敏的故事中,體會烈士當年的心境,宣講得更有感情。
就這樣,王月如和她的小伙伴在精心完成每一場宣講的過程中,實現了從應試到實戰、從粉絲到講師、從說教到感動、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這樣的經歷,激發出廣大青年人、特別是00后思政學習的內生動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宣講員隊伍中,他們在學中干、干中信,更從中收獲了快樂感、存在感、成就感、價值感和認同感。他們猶如一顆顆火種,播撒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之光,帶動身邊更多年輕人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逐步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每一次我們都會根據聽眾和主題,對宣講內容作修改和深化。所以每一次宣講都是一次新體驗,會有全新的收獲。”王月如告訴記者。
有著更多人生閱歷的8090宣講員更是如此。至今已經開展了上千場宣講活動的忻皓,從始至終都對自己有一個基本要求:每次都必須有新東西。
之前圍繞“高質量發展”,他在短短半個月內接到4家國有企業的宣講邀請。在外人看來,主題相同、聽眾的職業構成也類似,4場宣講完全可以講一樣的內容。但是忻皓硬是根據不同單位所屬的各自行業,選取了不同的宣講角度和案例,為他們帶去了4場完全不一樣的理論宣講。
“面對不同的宣講對象,必須采取不同的策略辦法,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忻皓說,這叫提高針對性。根據經驗,不同受眾的關注點不同,例如大學生更加關注人才、就業等方面的政策;企業家最關心惠企政策;工人、農民則樂于聽到身邊發生的變革和取得的成就……
“在這個基礎上,把看上去艱澀難懂的政治語言、學術語言轉換成青年聽得懂、記得住的群眾語言,結合受眾身邊的人和事來進行宣講,宣講的效果就不會差。”忻皓說。
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引領青年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理論宣講是無聊的,讓人想“打瞌睡”“玩手機”的。
身為一名省委黨校的青年老師,胡賽對這一點感觸尤其深。在日常的課堂和宣講中,她發現,現代人越來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從效果上看,一小時的課程往往不如10分鐘左右的微宣講效果好。
因此,她和其他年輕博士組成了省委黨校“青年博士宣講團”。除了日常的線下宣講,大家錄制了一個個10分鐘左右的微宣講視頻,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明白、講到位。這些視頻推出后,在學習強國、浙江領導干部網絡學院等平臺受到廣泛歡迎。兩年前胡賽錄制的第一個微宣講視頻,僅在學習強國平臺上就有近35萬的點擊量。
一次線上理論宣講能有如此多的受眾,出乎胡賽的意料,也讓她感受到互聯網傳播的力量。當下,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00后宣講員,正在運用短視頻、微電影等手段,制作推出一批形式新穎、感染力強的融媒體產品,并通過新媒體廣泛傳播,增強宣講的實效。
而在線下,突破傳統“1對N”“我講你聽”的常規方式,把宣講變成交換看法、交心討論,是青年宣講員的普遍做法。
忻皓曾經在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進行過一次宣講。這里是全省竹林覆蓋率最高的鄉鎮之一,正在進行毛竹林經營權流轉的有關探索。“村民可以到毛竹林里挖筍嗎?”宣講中,他向在座的村民拋出一個問題,引發了村民、鎮村干部間長時間的討論。“通過這樣的互動,大家最終都認識到經營權流轉能夠給村民和村集體帶來收益,衷心支持這個好政策。”忻皓介紹道,現在他在宣講中總會給聽眾留足提問交流的時間,通過互動來提升聽眾的代入感,加深對宣講的印象。
年齡更小的00后宣講員,則把提升宣講趣味性作為吸引注意力的關鍵。
很少有人知道,忻皓和王月如還有一層“師徒”關系。2022年8月,由省委宣傳部等部門主辦的青年理論宣講主題活動——“上新吧,00后talker”理論宣講訓練營在寧波余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舉行。當時,忻皓是訓練營的導師,王月如是學員。
訓練營結束時的展示活動現場,覺得“被上了一課”的卻是忻皓。00后宣講員的宣講手段之豐富,大大出乎導師們的意料。情景劇、直播、辯論會、流行歌曲……不僅讓當地村民看得津津有味,也讓在座的宣講員“老炮”大開眼界。
這些年,類似的宣講方式已經廣泛運用到了宣講工作的一線。王月如參與的近50場宣講活動中,情景劇就超過了10場。馮鈞嶂也多次耍著快板、哼著小曲,到鄉鎮、社區宣講相關政策。在他們心中,黨的創新理論并非天生曲高和寡,經過大眾化、通俗化的闡釋,它們自然而然就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說增加互動性、趣味性是形式上的創新,那么越來越多的青年宣講員選擇“沉下去、走基層”,探索推進蹲點式宣講,主動探索運用黨的創新理論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對宣講工作的一次“革命”。
近些年,胡賽曾經到天臺縣街頭鎮金滿坑村、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進行蹲點式宣講。每次宣講前,她都會先調研了解基層面臨的“真問題”。“距離縣城50多公里的鄉村,如何吸引游客?”“如何依靠黨建引領共同富裕先行?”……
邊調研、邊宣講,既出問題、又想辦法,這個過程不僅讓胡賽對平時只能見諸紙端的政策文件有了全新的理解認識,也有了把政策、理論精準地講到基層干部群眾心坎上的底氣。
問題是實踐的起點,也是創新的起點。隨著宣講場次的增加,青年宣講員逐漸發現,想要讓宣講“上頭”又“走心”,歸根結底,還是得在宣講中回應群眾的訴求、解決他們的問題。
“蹲點式宣講正是提升宣講質效的一個好辦法。”胡賽告訴記者,所謂蹲點就是沉到基層一線去觸摸最真實的民情民意,然后在宣講中作出回應。借助這種方式,宣講員不僅可以為以后的工作宣講收集素材,還可以在調查研究中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更可以幫助基層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促進發展,一舉多得!
不論是創新喜聞樂見的形式,還是輸出直面問題、打動人心的內容,青年宣講員一直在探索。5位宣講員有一個共識:唯有做到扎根基層、心系群眾,把理論宣講與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結合起來,才能讓宣講工作入腦入心,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宣講員。
鏈接:浙江高質量推進青年宣講工作
隊伍不斷壯大
全省已形成1000多支青年宣講員團隊,登記在冊的青年宣講員超5萬人。
場所日趨豐富
把理論宣講搬到群眾生產、生活現場,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禮堂等建立固定宣講點、流動宣講點、特色宣講點、海外宣講點。
品牌特色亮眼
持續打造“我最喜愛的習總書記的一句話”、“我在之江學新語”、“共同富裕青年說”、“跟著總書記學思維”等特色活動品牌。
模式不斷創新
探索出情境式宣講、蹲點式宣講等新模式。
體系持續迭代
在隊伍體系上,由體制內向體制外延伸拓展,吸納各領域代表人物、優秀人才參與,打造特色宣講團隊;在梯隊建設上,推動8090后逐步向00后、10后延伸拓展;在宣講方法上,全面推進理論宣講工作數字化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