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從哪來?政府工作報告釋放重要信號
信心從哪來?政府工作報告釋放重要信號
2025年03月06日 15:14:14 來源: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作者: 記者 戴睿云 鄭亞麗 胡靜漪
浙江在線3月6日訊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全球媒體爭相透過報告解讀中國發展、洞悉中國動向。許多代表委員表示,報告回應了社會關切、反映了各方期待,是一個提振信心的好報告。
信心從哪里來?政府工作報告傳遞了哪些重要信號?
先來看報告的特色。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的解讀說,今年的報告特別注重高質量、抓改革、惠民生、強信心。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報告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提出了年度工作安排和重點任務,切實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
發展靠什么?抓改革。改革的分量有多重?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介紹,報告部署推動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并在消費投資、教育科技、“三農”工作等部分提出改革任務要求。
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今年的報告特別注重“民生為大”。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不少舉措,讓人眼前一亮,呼應百姓期盼。報告還指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旨在通過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在穩增長、穩就業中更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
為什么這樣說?信心又怎樣體現?
就拿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定在5%左右來說。在國新辦的吹風會上,有記者提問,這一目標高于一些機構的預測,設定這樣的目標是出于哪些因素考慮?能否確保實現?
“這樣一個目標的設定,綜合考慮了國內外形勢和各方面因素,兼顧了需要與可能。”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說。
從中國發展實踐和各國經驗看,能不能實現發展目標,一看發展態勢,二看能力條件,三看支撐政策。“綜合這幾方面因素,我們對實現今年這樣一個增長目標是充滿信心的。”沈丹陽說。
比如,從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態勢還在不斷鞏固拓展,就能感受到信心的底氣。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我國經濟明顯回升。
再從政策層面來看。今年報告的一大亮點,是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
如何體現“更加積極有為”?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劃出了重點。
如首次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連續實施了14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再如,提出“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這也是政策力度的體現。
信心,還來自干貨滿滿的舉措。
“報告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寫進今年十方面工作任務中的第一條,還明確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這對我們時尚零售品牌是莫大的鼓舞。”全國人大代表、太平鳥品牌創始人張江平表示,“我們將通過產品研發和消費體驗雙輪驅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時尚文化,承接好報告帶來的利好。”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看到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等具體舉措時,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深受鼓舞:“這些措施為實體經濟提質升級注入強大動力,為廣大企業干事創業增添發展信心。”
在他看來,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眾多行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挑戰,更需要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南存輝委員表示,今年他們將繼續堅持實干為先、發展為重,不斷在變局中保持定力,進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場景化應用,加大在氫能、石墨烯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投入,持續探索戶用光伏、儲能等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新模式,為新質生產力提供硬核支撐。
“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問題,更要堅定發展信心。”報告傳遞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也為新一年吹響了實干的號角,凝聚起奮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