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綿延不絕,何以生生不息
何以綿延不絕,何以生生不息
2025年02月19日 17:49:17 來源: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作者: 富春江
不管走得再遠,文化都是我們的根。它可能看不見、摸不著,卻深深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從萬年上山的“第一粒米”,到千年宋韻的風雅氣度;從紅船啟航的破曉之聲,到“四千精神”的奮斗號角——浙江文化長河流淌不息,滋養著一代代浙江兒女,熔鑄成這片土地的獨特氣質。
流過昨天,流經今天,該流向怎樣的明天?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時,對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提出明確要求。2月18日,浙江召開持續深化“八項工程”、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動員部署會暨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進一步指明了前行方向:浙江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
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有三個問題需要捋清楚:我們的底氣從何而來?高水平文化強省高在哪里?通往目標的“橋”和“船”是什么?
底氣從何而來
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文化,是一個漫長而持續的積累過程,并且無時無刻不在積累之中。
從古至今,在燦若星河的中華文化版圖中,浙江文化有極其厚重的積淀,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浙江有萬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橋、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韻、百年紅船,譜寫出一部波瀾壯闊、弦歌不絕的宏偉史詩。
此外,吳越文化、陽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黃帝文化、大禹文化、海絲文化,這些散落在之江大地上的歷史文化金名片,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寫下注腳,既豐潤了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也滋養了敢為人先、創新求變的浙江人民。
豐富的浙江文化、鮮明的浙江精神,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也是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的優勢所在、最深沉的力量所在。
如果說萬年文脈是最厚重的滋養,那么“八項工程”便是最根本的牽引。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就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加快建設文化大省”作為“八八戰略”重要內容。2005年7月,還專門圍繞“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召開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作出深入實施文化建設“八項工程”的戰略部署。“八項工程”實施至今,已經整整20年。
20年,成效斐然——這是浙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20年,也是浙江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的20年,浙江實現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發展。
既往的經驗表明,只要始終沿著“八項工程”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就一定能把一張張宏偉藍圖轉化為一幅幅現實圖景,開辟文化建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境界。
“傳統不是守住爐灰,而是熱情火焰的傳遞。”要想開辟文化建設新境界,最強勁的動力是文化創新。
坐擁不計其數的遺產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藝術資源,浙江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培育出一大批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的文化品牌。
橫店影視城建起“東方好萊塢”,“小百花”掀起青春越劇熱潮,鄉村旅游綠色旅游催生爆款目的地……一個個浙江文化IP競相奔涌、成為頂流。
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文化建設的累累碩果,讓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也為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打下堅實基礎。
高水平文化強省高在哪里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但也可以很“硬核”。高水平文化強省之“高”,具有可感受、可衡量、可評價的目標內涵。動員部署會提出,要緊緊圍繞建成“五個新高地”的戰略目標來推進各項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過6個年頭,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思想和實踐富礦。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千萬工程”等思想觀點和戰略部署,從浙江走向全國,彰顯了跨越時空的真理偉力。浙江理應在講好總書記故事、闡釋好總書記思想上展現更大的擔當作為。
因此,浙江要建成的第一個高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溯源鑄魂傳播新高地。
黨的創新理論溯源、鑄魂、傳播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溯源是基礎環節和浙江優勢所在,鑄魂是最根本要求,傳播是理論大眾化的重要手段。比如,浙江在省域層面首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傳播工程,創新開辦《第一視點》專欄,將研究和傳播、傳統報道和新媒體報道進行融合,讓理論傳得更開更廣,讓傳播更具理論深度厚度,為思想鑄魂提供堅實支撐。
第二個高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高地。
五千多年前,中華文明的曙光在良渚升起。近年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影響廣泛,水墨丹青走出國門、驚艷世界;浙產游戲《黑神話:悟空》風靡全球,斬獲TGA年度大獎;越劇《新龍門客棧》《我的大觀園》一票難求,傳統戲曲圈粉年輕人。這些現象級作品的背后,是悠久深厚的文化家底,也是創新轉化的高峰氣象。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浙江還需要繼續把握好賡續與創新的契合點,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展示和利用,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打造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在《之江新語》中,他提出“‘文化經濟’點亮浙江經濟”的重要命題。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是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文化建設的新機遇新動能。
所以,浙江要建成的第三個高地是人文經濟新高地。
打造人文經濟新高地的重點,就是要在文化產業平臺、企業、產品、品牌上聚焦發力,打造高能級文化產業平臺,孵化世界級一流文化企業,推出現象級文藝精品文化產品,培育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品牌。
然而,雖然浙江在文化產業增加值、“全國文化企業30強”等指標上居全國前列,但一些差距短板仍須引起正視,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還缺少像抖音、微博、微信、小紅書、嗶哩嗶哩那樣的“航母級”文化內容平臺企業。為此,浙江還需要腳踏實地、躬耕不輟。
恩格斯說,文明是“社會的素質”。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浙江要建成的第四個高地,便是社會文明新高地。
在今年火爆的春節檔電影市場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不容忽視。在浙江多地試點開設的“光明影院”,志愿者們通過講電影的方式,為視障人士送上了“文化文明大餐”。
很多時候,社會文明就蘊藏在這樣的細節之中,讓人可感可及。從“禮讓斑馬線”到“最美浙江人”,再到“浙江有禮”省域文明實踐,一個個文明品牌結出碩果,一個個模范人物閃耀之江。
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在更高層面要求浙江充分發揮文化引領方向、凝聚人心的價值功能,推動人的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讓所有人都看到浙江人有道德、有涵養,浙江文明程度高、社會風尚好,打響“在浙江看見文明中國”品牌。
透過浙江這扇窗,人們能看見浙江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也能看到中國之治、中國風采。建成第五個高地——國際文化交流新高地,這是正在建設“重要窗口”的浙江之使命所在。
在文化交流傳播方面,浙江具有天然優勢。浙江籍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眾多跨國公司和外貿企業,在無形之中傳播著中華文化;以網文、網劇、網游為代表的文化“新三樣”出海,也正在浙江蓬勃發展。
此外,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連續成功舉辦11年,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張越來越深入人心;良渚論壇以全球文化交流的“大平臺”、“一帶一路”對話的“大舞臺”和中華文明展示的“大窗口”為目標,已經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
打造國際文化交流新高地,就是要持續深化文化傳播與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增強主流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基本建成省域現代化國際傳播體系,讓浙江“重要窗口”的形象更加鮮亮。
抓住“3個+”突破口
文化建設從大到強,不僅需要量的“與日俱增”,更需要質的“突飛猛進”,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以文鑄魂、以文賦能、以文興業、以文惠民,在重點領域、關鍵部位重重落子。
而文化從來不是孤立的,它與眾多領域交織融合,展現出無限可能。“文化+”融合創新深入推進,意味著將文化的精髓融入多個維度,催生出新的火花,成就了“郁郁乎文哉”的遼闊氣象。
浙江的高水平文化強省建設,就要抓住“3個+”突破口。
首先是“文化+科技”,這是搶占變革時代的新賽道。
蛇年春晚上,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舞臺上扭秧歌、轉手絹。而在剛剛過去的元宵節,人形機器人又來到杭州街頭上演川劇變臉絕活,吸引年輕人參與元宵節活動。
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深刻改變著文化業態、輿論傳播和生產生活方式,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網與數”都是如此。當前,科技滲入文化各個領域,已經成為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的關鍵變量。
宇樹科技等科技企業橫空出世,既彰顯了浙江奔涌的創新活力,也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廣闊前景。浙江還將繼續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文化”新業態,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影視演藝創作生產、文化裝備制造、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推出一批“文化+科技”應用場景,讓文化更便捷、更可及地走近群眾身邊。
其次是“文化+旅游”,這是激活破圈引流的生命力。
文化和旅游是浙江的兩張金名片,旅游是載體,文化是靈魂,二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特別是隨著旅游出行井噴式增長,老百姓增強了從“看風景”到“品文化”的新需求。人們在游覽的過程中還能獲得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強自信。
浙江加快構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生態體系的過程中,除了推進重大文旅項目建設、打造文旅“爆款”、培育文旅消費品牌外,一個重要的增長點就是“入境游”。
2024年,通過免簽入境浙江的外國人超1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73%,詩畫浙江深深吸引了外國友人。隨著國家出入境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China Travel”將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來浙旅游的外國游客也將越來越多。
可以“劇透”的是,浙江將全面提升“入浙游”服務能力,打造“入浙游”行業大模型,建立一站式智慧服務體系,“一個平臺”解決交通、民航、景點、酒店、稅務、海關等諸多問題,將智慧旅游和入境游打造成為浙江文旅的新亮點新品牌。
最后是“文化+民生”,這是充盈精神生活的獲得感。
文化建設,不能離開了“人”。無論形式如何更迭,內容如何創新,都必須讓老百姓所喜愛、能參與、能接受。因此,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文化為民、文化惠民是最終落腳點。
去年,浙江全省1500多個村子都迎來了“文化特派員”,這些特派員“特”就“特”在專門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省市縣三級1500多名文化特派員和1500多個村結對,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推動優質文化資源、服務下沉。這種面向基層、直通末梢的文化供給,把文化的種子播撒到了廣闊的農村天地。
當然,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已經從過去的有沒有、夠不夠,轉向好不好、優不優。文化建設還要更加精準對接城鄉居民文化需求,爭取用最少的投入、辦最多的事情、提供最好的服務。
比如,在錢塘江畔的之江文化中心,以國有文化企業打造市場化運營平臺,探索公共文化空間一體化運營“之江模式”,為公共文化場館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先行探路,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品質,也讓公共文化設施能用、好用、管用,服務更多的人。
“今天,我們踏著來自歷史的河流,受著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負起使命,至誠奉獻,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中寫道。
今天,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的道路上,我們同樣需要負起使命,至誠奉獻,全面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相信浙江文化長河一定能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文化一定能成為鑄魂、塑形、賦能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