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總數全國第一
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2025年04月08日 14:25:58 來源: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作者: 記者 姜曉蓉 周琳子 暴妮妮 許鐘予
浙江在線4月8日訊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浙江24個縣(市、區)獲得認定。2019年以來,全省累計已有42個縣(市、區)建成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總數居全國第一。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是老百姓迫切的愿望。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創建工作,就與老百姓的這個需求息息相關。通俗地說,進入這份名單的縣(市、區),教育資源更為優質均衡,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機會也相對更多。
梳理浙江義務教育發展之路,不難發現,20多年來,從普及、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浙江總是能領先一步。2015年,浙江全部縣(市、區)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2019年,海鹽縣、寧波市江北區成為全國最早通過國家評估認定且僅有的兩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2023年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浙江入選16個。
浙江一直以來致力于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浙江有哪些收獲?接下來如何能更進一步?透過“優質均衡”名單,我們能獲得不少啟發。
各地難題不一,補齊短板校校達標
進入“優質均衡”名單并不容易。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時,會考核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質量、社會認可度四個方面,共有32項具體考核指標。入選縣(市、區)的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都需要“項項達標”“校校達標”。
“標準相同,但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各地情況不一樣,面臨的難題不一樣。”浙江省教育廳督導處處長方紅峰介紹,傳統中心城區要解決人口流入多、學校場地緊張所帶來的問題;山區海島縣需要解決人口變化帶來的學校布局調整問題;產業密集地區外來人口流入大,則需要做好隨遷子女入學工作……這些都需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舉措。
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學陳紀鋼有20多年的督導經歷,跑遍了全省縣(市、區),積累了豐富的督導經驗。這些年來,他最大的感受是,評估認定工作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總體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城鄉校際差異明顯縮小,教育發展底部得到了有效抬升。“優質均衡”名單,見證了浙江教育資源補短板的努力。
常山縣天馬第一中心小學的變化,讓不少參與評估的專家印象深刻。建校300余年,這所頗受當地老百姓認可的小學一直在原址辦學。占地約10畝的學校有近千名學生,全校僅有兩個專用教室,學生戶外活動也僅有150米跑道的操場。
根據評估認定要求,中小學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要達14平方米,“天馬”遠達不到。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上學條件,借著評估認定的機會,常山縣委縣政府最終拍板:原地重建學校。新學校占地面積為原先的3倍,新增綜合樓、風雨操場等設施,2023年該項目正式啟動,預計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得知這個消息,不少家長都喜笑顏開。
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規劃布局合理,也是評估認定的一項指標。當前,一些山區海島縣面臨的難題是,留在當地的孩子越來越少,有些學校甚至難以開展常規教學活動。小規模學校的撤并如何科學推進?
新學期伊始,位于景寧縣城的紅星小學歡聲笑語。2021年以來,景寧推進山區小規模學校優化調整,來自毛垟鄉、鸕鶿鄉、鄭坑鄉等8所小規模學校的上百名學生陸續進入紅星小學等縣城小學就讀,并由政府兜底保障進城學生需求。
“這里不僅吃得好睡得好,而且能學到以前接觸不到的課程。”2022年,湯林玲從全校僅有18名學生的鄭坑鄉中心小學來到這里,如今已是一名優秀的六年級學生。
目前,浙江全省農村小規模學校已減少至150所,是全國最少的省份之一。
根據評估標準,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民辦學校的就讀比例,也要達到相關要求。近年來外來人口持續流入浙江,妥善解決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已成為不少產業聚集地區亟待破解的民生難題。
這個學期,江西籍五年級小學生萬思偉從老家轉學來到樂清市,他終于能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了。
樂清民營企業多、外來人口流入量大。據統計,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6.2萬人,其中流動兒童5.1萬人,占比31.5%,解決外來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尤為迫切。
2023年樂清出臺隨遷子女入學政策,來樂清就業創業人員,其子女可在樂清讀書,公辦學校實行“零門檻入學、無條件轉學”。萬思偉的父親萬美林得知后頗為激動:“老人年紀大,在老家照顧孩子很辛苦,我們也想把孩子接到樂清,多陪伴孩子。”今年2月,萬美林提交入學申請,3天后就接到了通知。根據申請志愿,教育局就近安排萬思偉在北白象鎮第五小學就讀。
打通“任督二脈”,山海城鄉同享“優教”
家長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正倒逼教育公平進一步破局。各地以教師輪崗、云端課堂等制度創新,打破資源壁壘,讓優質資源流動起來。
“在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進程中,優質資源特別是優質師資的統籌存在困難,該如何解決?”這是督導組多次提到的問題。在不少專家看來,實現義務教育教師校際均衡流動,才能真正打通優質均衡發展的“任督二脈”。在這方面,海鹽的探索引發了關注。
“注意手勢和表情的配合,語速再放慢些。”海鹽官堂小學演播廳內,王麗勤老師正帶領4名學生進行朗誦技巧訓練,為縣里即將舉辦的誦讀比賽作準備。舞臺上,學生們落落大方,舉手投足間充滿自信。
10年前,王麗勤主動申請從縣城的海鹽實驗小學調入位于秦山街道的官堂小學。王麗勤發揮朗誦特長,帶領學校老師編寫12冊《“聲動童年”言育課程》教材,涵蓋朗誦、相聲、舞臺劇等課程。
為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014年起海鹽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城鄉教師輪崗工作。近5年,海鹽35%的義務教育教師參與城鄉輪崗,其中38.5%為骨干教師。
對山區海島縣來說,教師的流動遠沒有想象中容易。前些年,岱山海島學校的老師需要坐船到本島培訓或到離島送教,時常遇到大霧或大風天氣,教研活動也因此停滯。
教師流動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作為2024年全國唯一進入“優質均衡”名單的海島縣,岱山縣進行了持續探索。
2021年建立的“岱山城鄉教共體平臺”面向全縣教師開放,通過同步課堂、網絡研修等方式,讓全縣優質教學資源得以共享。如今該平臺總共已進駐百個名師、教共體教研大組和網上學科教研室。
“這個平臺化解了我們因地域阻隔而帶來的優質資源共享難題。”岱山縣衢山鎮敬業小學教師林曉曉說,有了教共體平臺后,可以經常跟全縣的優秀教師互動交流。
如何讓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更多學生?2024年進入“優質均衡”名單、全國首創集團化辦學的杭州西湖區,這些年一直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2022年8月,省教育廳教研室附屬小學和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學“牽手”成為共同體,這也是該區名校集團化迭代創新的舉措之一。
“兩所學校都在翠苑片區,均為24個班、中等規模。”省教育廳教研室附屬小學校長田巧玲介紹,兩校“牽手”不只是教師交流互換,更是深度融合。省教育廳教研室附屬小學有著獨特的教研資源,而翠苑二小在科研方面有優勢。如今,兩校之間教師交流的比例近一半,可共享專家資源、開展聯合教研。此外,兩校實現課程資源共享,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當前西湖區形成了名校集團、緊密型共同體、區域聯盟、跨區域辦學等辦學新樣態,優質資源輻射引領范圍進一步擴大。”西湖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汪培新介紹。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讓教育優質資源的陽光灑向更多的孩子。
在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陳殿兵看來,當前浙江構建城鄉教育共同體、借力集團化辦學輻射優質資源,都是從機制層面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從而激活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新動能。
注重全面發展,培養能力發揮個性
當義務教育的硬件、制度和機制逐步完善,無論是評估認定的標準,還是老百姓的需求,都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基本均衡相比,優質均衡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陳紀綱認為,“優質”的表現之一在于學校能夠堅持以學生為本,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隨著各地學校硬件、師資等差距縮小,學生的個性發揮和能力培養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這方面,2023年進入“優質均衡”名單的紹興市柯橋區不乏亮點。柯橋區平水鎮雖然位置比較偏遠,卻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平水鎮中心小學打造了“唐詩之路”教學空間,以詩歌帶動書法、茶藝、戲曲等地域文化的融合學習。學生將唐詩知識做成數據包,機器人小車可在鋪開的“浙東唐詩之路”地圖上一邊行進一邊進行智慧講解。
不僅是平水鎮,柯橋其他鄉鎮學校也各有特色。“鼓勵學校在特色方面下功夫,需要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柯橋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柯橋區每年投入2000萬元用于課后服務,其中1000多萬元培育支持300余個區級體育、藝術、科創、人文等重點社團,此外將“特色發展”納入學校的年終考核。
打破教室和學校的圍墻,更多地區正在探索讓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
8月的最后一個周六,是杭州市上城區中小學的“親子家庭日”。四年級男生亮亮的爸爸登錄“淘活動”平臺,預約了眼鏡博物館的愛眼護眼科普研學。參加完活動,他贊不絕口:“和孩子一起參觀了各式各樣的眼鏡,我們希望他通過這次活動可以更好地保護眼睛。”
作為杭州首個全公益性質的青少年研學平臺,“淘活動”接入家校政社各領域資源,供給校外素質教育服務。平臺有豐富多樣的課程任學生挑選,所有課程周周爆滿,目前已有419家機構場館入駐,累計開展活動6000余場,參與學生超14萬人次。
從教育部評估認定結果來看,雖然近年來勢頭不錯,但浙江義務教育也有難題待解。比如評估標準要求,所有學校相關科目的學生學業水平校際差異不能超過特定數值,浙江還有一些縣(市、區)無法達到,甚至差距不小。“如何進一步優化配置區域教育資源、提高整體教育質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將決定未來浙江義務教育向前奔跑的速度。”方紅峰說。
當前,人口的規模和結構影響著教育資源供給和布局,此外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為新趨勢,這些都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面向未來,浙江如何打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這張牌?
華東師范大學基教所教育局長專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方華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方面,要加強對尚未實現優質均衡地區的精準指導和動態監督。通過建立差異化的幫扶機制,確保全省不留短板;另一方面,要對已達標地區實施常態化鞏固和創新。在保持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數字化賦能、跨區域資源共享等創新實踐,探索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浙江樣板”。
未來,機遇和挑戰并存。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再到“適合學生的教育”,浙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這條路,將在不斷的探索中走得更遠。